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随笔
游千佛崖
2023-11-10 20:15:09 浏览:
神州大地上有多处千佛崖,或千佛岩、千佛洞等。千者,引申义极多也。称作千佛,就说明摩崖造像很多。广元千佛崖,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摩崖造像,位于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的嘉陵江东岸,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出皇泽寺朔江而上,行驶六七公里就到了千佛崖景区。进去不远便是大云寺,此寺来头很不一般。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初一,武则天大赦天下,宣布历法改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薛怀义、法明等僧人推出《大方等大云经》即《大云经》,引经据典声称武则天乃弥勒下世,当代唐为人世主。武则天将之颁示天下,宣传当皇帝的合理性。载初元年九月初九日,武则天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接着,下令各州县营造大云寺,以藏《大云经》。作为武则天出生地的广元,便将建于北魏晚期的柏堂寺改为大云寺。
依山而建面朝江陵江的的大云寺,粗看起来很普通,屋顶不是常见的庙宇式样,连起码的屋脊兽都没有。但檐下的格局与设施却是非同凡响,首先是用作柱础的石狮子憨态可掬,与别处那些庄严威武的石狮子大不相同。再看木柱板墙门窗等,尽管不是那种雕梁画栋,但其用料与格调彰显着古香古色。据称,现存佛殿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广元县令张赓谟倡导修建的,石狮子是唐代造型,不知道是唐代遗物还是清代仿制。寺内供奉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倒是很精致,涂上彩绘的时间不会很长。没有烧香拜佛的喜好,在此未做久留。
经过标识清晰的明代罗汉石雕窖藏遗址、金牛道遗址和清代石栏桥遗迹,便到千佛崖下。早在网上见识过图片,也曾游览过多处的摩崖石刻,特别是攀爬过陡峭的马蹄寺,先后两次造访龙门石窟,也曾观瞻距此不远的大足石刻,还是被眼前这个近乎蜂巢状而且规模宏大的石窟佛龛造像给震撼了。难怪古今游人赞誉千佛崖,山是一面佛墙,佛墙是一面山。在崖下的栈道上走了一遭,仰着脑袋把崖上的龛窟大致浏览了一遍。分段拍摄后很想找个角度拍个全景,只可惜崖下栈道的宽度纵深极其有限,拍出来的严重变形卷成了麦积山的模样。
沿着楼梯栈道攀爬观摩,近距离品味这些绝世的佛教造像艺术经典。尽管看到的石窟神龛数量十分有限,但多亏栈道把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都连接起来了。从大云洞开始,陆续看了大佛洞、三圣龛窟、韦抗窟、苏颋窟、持莲观音龛、莲花洞、大佛窟,还有千佛窟、神龙窟和供养人窟,以及初到崖下看到的睡佛窟、牟尼阁,等等。细想,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着实不容易,稍微拿捏不准,就会造成无法弥补或难以挽回的损失。有人预言,未来的千佛崖有可能用巨型玻璃罩起来,届时游人只能隔着玻璃观看石窟神龛造像了。
相比中国四大石窟,千佛崖数量规模尚有距离。资料显示,千佛崖全长约388.8米,山崖顶高约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约45.5米,重叠13层之多。清咸丰四年(1584年)石刻题记言,全崖造像一万七千余。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毁掉造像多半。现存石刻分布南北长约200余米,最高处40余米,由数字化保护工程统计出窟龛950个,大小造像超过7000尊。总之,千佛崖开凿历史之长,规模之大,居四川之首,其规模、内容、雕凿水平、造像风格、见缝插针顺势而为的布局等诸方面,可与同时代各大著名石窟相媲美,在国内石窟造像中享有极高声誉,是四川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石窟之一。
作为门外汉,游览完实景以及《千佛崖历史陈列馆》,还是云山雾罩。千佛崖始凿于北魏时期,鼎盛于唐、宋,续建至清咸丰年间,连续雕刻时间长达1400多年。但所见摩崖造像的排列与形制,似乎是大同小异,或许有审美疲劳的原因。简单理解这般类似,应是雕凿时一波赶一波,疑似时尚跟风、攀龙附凤使然。尤其涉及宗教信仰,离经叛道难有空间。西南民族大学的雷玉华教授,把川渝一带的佛教造像分为七大时期,即南北朝时期,北周末、隋代至初唐时期,盛唐时期,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唐末至五代以、北宋初,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时期,明清时期。唐朝是千佛崖摩崖造像最为兴盛的时期,造像的大半为唐代遗存。关于千佛崖武周至开元时期神佛造像,日本人八木春生认为可以分为三期,以690年代开凿的莲花洞为起点,一期为690至700年代,二期为710年代至720年代前半,三期为720年代前中期至741年左右。有了类似线索,方能触及一点点千佛崖石窟造像学问之皮毛。
石窟文化得以延续千百年,得益于肥沃的文化土壤。佛教诞生之后,不断向印度本土之外的周边传播,经中亚翻越葱岭进入我国的新疆地区,沿丝绸之路东进,很快就扩展到了中原地区。佛教石窟寺、摩崖造像及其他艺术品随之产生,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杰作,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从晚唐开始渐渐衰落。川渝地区作为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继中原北方地区之后的重要佛教中心和另一个造像发达区域,主要是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米仓道首当其冲,广元一带成为南北佛教文化交汇的前沿,开窟造像比较早,尔后遍及川渝大地,至每个州县几乎都有分布。
群山环绕,偏安一隅,天府之国,人民生活相对殷实稳定,非常有利于佛教的传播传承。而且,唐高宗及武则天高调推崇佛教,官员争相效仿,百姓积极跟进,大云洞、莲花洞就是政治影响或曰政治正确的产物,没有韦抗、苏颋等高级别官员的亲力亲为,千佛崖石窟造像不可能规模巨大,不可能名扬天下,不可能有今天的蜀道明珠之美誉。还有,四川盆地多丘陵和山地,松软细腻的石质,易于开凿洞窟和雕刻造像,是在川渝大地上谱写中国石窟史上华彩篇章之重要基础。千佛崖摩崖造像,就是在经济空前繁荣、佛教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凿遗存至今的。
攀爬至高处,转头眺望嘉陵江时,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京昆高速、宝成铁路、西成高铁横跨嘉陵江,与嘉陵江航道以及崖下的老川陕路、金牛古道,在这里立体交织,一列列火车高铁呼啸而过,一辆辆汽车穿梭往来。上苍造就的川陕交界地带,秦岭巴山横亘其中,所谓“穷地之险,极路之峻”“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金牛道关隘重重,险峻无比,千百年来只能以栈道与骡马通行。至1934年10月,为建设抗日大后方,蒋介石下令限期修通川陕线等入川公路。川陕公路1935年6月22日开始勘探,9月15日开工,动用民工17万,于1936年6月修通。其中,在千佛崖这一段凿崖开路,绝壁炸石,造成极大破坏,万余座造像被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川陕公路逐年投资,进行重点整修,改弯降坡,加宽路基,新、改建桥梁,铺筑沥青路面,行车条件大为改善,逐步完善成现如今的国道108线川陕段。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建国前铁路几乎是一片空白。民国时期也曾鼓捣过入川铁路,1913年多次踏勘山西大同到四川成都的同成铁路,1936年至1948年多次踏勘天水至成都方案,均未动工兴建。而新中国于1952年7月就动工修建宝成铁路,这是连接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动脉,1956年7月建成通车,1958年1月1日正式运营,同年6月进行电气化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至于京昆高速的开通,西成高铁的运营,更是大手笔,是华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大能力、高密度的交通运输主通道,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西部高速路和高铁网络。
千载悠悠转瞬过,这一尊尊石佛静静地守望于此,默默地见证历史的变迁。历朝历代奔波在金牛道上的官吏、商贾以及平民百姓,乃至近现代颠簸在蜿蜒崎岖的川陕公路上的人,可曾想到中国会成为世人眼里的基建狂魔,可曾想到铁路、高速公路、高铁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穿山越涧出现于千佛崖前?勤劳智慧的祖先能够出神入化地将佛教文化艺术呈现于断崖峭壁之上,自强不息的后人也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描绘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美景。事实一再证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旦迸发出来,定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离开景区时,特意在大门牌坊前停下来,端详一番“千佛厓”三个大字,还有那副长联:江山留胜迹绝壁凌虚伴皇泽寺钟宏开一片佛陀景,风物说前朝悠怀向远对剑门关月静听千年斧凿声。